下一站 Agent Workflow

为了AI而AI的困局

越来越多的AI短片出现在各大平台或各种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炸裂惊艳的AI绘画作品开始出现在地铁站,户外海报等等所有人都能看得见的地方。似乎世界开始更加割裂了。AI成为了一部分人新的壁垒,新的炫技场,却将更多的人挡在巨大的,用算法、数据、提示工程、工具技巧组成的大门之外。这真的是AI改变世界的意义么?这是AI本身的价值所在么?

当看着B站上许多优秀的AI创意视频的时候,除了赞叹作者的创意能力之外,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并非忧虑所谓AI又要取代视频工作者之类的bullshit,而是这似乎又变成了与普通人“无关”的“新生意”。

AI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视觉和创意的革命,但这场革命真的平等吗?在我看来,这有点像电气化革命前夕。工厂里的老师傅掌握着许多学徒可能需要花十年以上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艺,但实际产能却在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出现后开始爆发。现在许多的AI工具本身依赖着使用者非常娴熟的技巧,但就算如此,那些炫目的AI视频背后需要“老师傅”们十天甚至更长时间夜以继日的爆肝。但其实他们也都知道,如果一旦Sora继续进化和开放使用的话,情况又会很不一样,因为那才是更趋近普适和平权的方式,才是更接近生产的技术。现在的AI技术的门槛高昂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上的。虽然大多数人都可以欣赏到AI创造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能够创建这些作品的人寥寥无几。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似乎成了新的社会分层工具,将大众与创新者隔开。真正的问题在于,AI作为一种工具,它的潜在价值被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

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它的普适性和可达性。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无论是蒸汽机的普及还是电气化的广泛应用,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技术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今天,AI技术需要经历同样的转变。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技术先锋或资本巨头服务的阶段,而应该成为普通人可以利用的生产工具。

下一站 Agent Workflow

吴恩达教授在他最近的演讲中所强调的,AI技术应当超越单一功能的炫技,向更加集成和协作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被称为Agent Workflow,是多个AI代理(Agent)协同工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不仅模拟了人类工作团队的结构,也显著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适应性。这也许才是所有普通人真正期待的AI落地成为生产力的范式。

为什么Agent Workflow是关键?

1.多样性与适应性:在Agent Workflow中,每个AI代理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任务或问题领域。就像在一个团队中,不同专业的员工各司其职,AI代理的这种多样性允许整个系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问题和动态变化的环境。

2.降低技术门槛:通过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任务,Agent Workflow使得非专家也能利用AI的力量。用户不需要深入了解每个AI代理的内部工作机制,就像他们不需要知道电气网络的每一个细节一样。这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高级AI技术的门槛。我们不用再去焦虑得去学“一舟”们的工具使用课。

3.增强协同效应:多个AI代理的协同工作可以产生比单个AI更强的结果。其实这跟人类社会一样,就是集体智慧的表现,是通过代理间的信息交流和策略协调实现的,从而提高了整体解决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AI代理负责分析市场数据,另一个负责生成内容,还有一个优化广告投放。这种集成的Workflow使得每个代理都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而不是要求每个AI都要全能。人类也许要做的就像全自动生产线上按下按钮和负责监督和评价、反馈的那个,这时候人才有更多时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AI才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看,当AI技术通过Agent Workflow变得更加用户友好和普适时,它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技术精英,小型企业甚至普通消费者都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增强他们的能力和生产效率。

把工具的还给工具,让人性的回归人性。

如果不了解什么是agent和agent workflow的,可以继续关注老张后续的内容。

滚动至顶部